寫給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的30句話
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,當心理健康問題達到「疾病」的程度時,便成為精神疾病。假如我們不去正視,對此一知半解,吃虧的可能是自己。下面的30句話,希望能讓您對精神疾病及其診療特殊性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1、精神疾病潛伏在你我身邊,像感冒一樣常見,但又像癌癥一樣危險,必須重視!
2、精神疾病也是病,需要治療,不要期待「過些日子自己就好了」,事實上,它自愈的可能性很小。
3、如果你疑惑為何偏偏選中你,可以明確的是,精神疾病的發生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,包括遺傳、腦部病變、心理因素、環境壓力、應激事件等,并非單純性格問題。
4、壓力引起情緒波動很正常,但如果持續時間過久、程度過重、精神癥狀超乎常態、無法自我調控、影響正常工作、生活,則不應等閑視之。
5、絕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不會出現暴力行為,肇禍事件并不比普通人群高,為此,你不必有羞恥感和罪惡感;相反,不少患者都感到脆弱和害怕,更需要他人的接納和鼓勵。
6、精神疾病種類繁多,常見的包括重性精神病,如精神分裂癥、雙相情感障礙(躁郁癥),以及輕性精神病,如焦慮癥等。不同的精神疾病,主要癥狀、嚴重程度、治療難易各有不同。
7、精神疾病不會驟然而來,發病前大多有些先兆,如情緒低落、失眠、暴躁易怒、幻覺、妄想、思維紊亂等。如能及早察覺早期癥狀,恰當處理,可避免加重。
8、精神心理疾病并非絕癥,有藥可醫,有方法可以干預,所以請別輕言放棄!積極治療,規范服藥,并遠離致病源,大部分病情是可以控制的。
9、病向淺中醫,早發現早治療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對身體的傷害,改善治療效果和臨床結局,減輕家庭負擔。
10、精神疾病的治療是一場「持久戰」,抗精神疾病藥物作用于大腦,既需要足夠的藥量,也需要足夠的時間,短則數月,長則數年,甚則終身,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。
11、不要悲觀看待「長期或終身服藥」,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需要長期服藥控制,精神疾病并不是一個特例。
12、精神科藥物與其他科藥物很重要的一個區別是,可能需要數周才能顯效,切不可服用三五天發現沒效果就直接斷定「這藥不管用」。
13、癥狀改善不等于病好了,接下來的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之路還很長,很多人就敗在了「足療程」三個字上,半途而廢。
14、千萬不要擅自停藥或減量!我們本來能直立行走,患病后,站不直,往后倒;這時需要借助「藥物」這只手撐住后背,才能站直行走。如果病未痊愈,中途就把手撤掉,人會狠狠摔倒,要站起來更加困難。要等真正能獨立行走后,才能慢慢撤除。
15、抗精神疾病藥物的副作用大多是可控的。與疾病對身體的傷害相比,「兩害相權取其輕」。如果無法耐受,請及時向醫生反饋,找出妥善的改善方法。
16、完全拒絕服藥或病情較重的患者,建議住院治療,以便獲得更有效的醫療干預。
17、封閉式病房并不意味著囚禁患者,而是為了保護他們免受傷害和傷害他人,保障治療效果,不要擔心或無端懷疑患者受虐待。
18、約束性保護是為了保護某些特殊患者,如興奮躁動、自殺自傷、傷人毀物,而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,重在保護而非約束,更非懲罰。
19、心理治療并非閑聊。好的心理治療師會依據患者內心需求展開有目的地交流,幫助患者分析自身問題,重新認清自己,從而逐步改變自己,治療過程大概需要數月或更長。
20、電休克療法,沒你想的那么恐怖,已應用于臨床90余年,幾經改良,安全有效,是目前治療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。
21、在大腦植入電子裝置可以治療嚴重抑郁癥;長效針劑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口服藥物的弊端;復合制劑在保證療效的同時,還能減輕藥物副作用。醫學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!
22、疾病每次復發,治療難度就上一個臺階;發作的次數越多,今后復發的可能性就越大,要盡可能斬斷一切可以引起復發的「源頭」。
23、良好的睡眠、健康的飲食、規律的作息、樂觀的心態是治療的重要輔助。
24、疾病康復與家庭支持密不可分,對疾病多一分了解,對患者多一分體諒,可更好的陪伴他們順利走出這段人生困境。
25、患者思維、情緒、語言、行為異常因疾病所致,并不受控制,與患者交流時做到不責備、不否認、不刺激、不強迫。
26、生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不要過度把焦點放在「病」上,而忘記他/她仍然是一個「人」,仍有想要完成的夢想,想要去的地方。
27、親人們請不要因為忙于照顧患者,而忽略了自己。
28、康復之路就像嬰兒學走路,不會一蹴而就,一步一步站穩,只要不放棄,一定能抵達終點。
29、預防勝于治療。每個人都免不了會經歷情緒的跌宕起伏,當充滿負面情緒時,應尋找合理的渠道及時宣泄。一味壓抑積攢,終有一天會沖破心理堤壩。
30、人生的諸多煩惱與執念有關,不要和他人比,一個人想要的再多,也沒能力全帶走;不要鉆牛角尖去想自己不能控制的事,一切盡力就好。
- 上一篇:科普:臨床上常見的十二種精神疾病 2023/2/17
- 下一篇:得了抑郁癥不要怕,一定要積極治療 2023/1/30